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z理论 >> z理论版本 >> 正文 >> 正文

精彩导读时代的先声美国海军ldqu

来源:z理论 时间:2021/6/3

在当时,“3T”系统属于全世界第一款实战化舰空导弹系统(“小猎犬”)与第一个舰空导弹系统家族,在其之前各国海军军舰都仅采用射程不到数千米的大中小口径火炮武器履行对空自卫职能;也正因为此,在“3T”之前没有任何完整的同类武器系统能够用来直接参考,其必须在设计、服役与改进中,自行探索种种对系统成熟所必需的技术与战术课题,担起先驱者的重任。如今,随着有关资料的解密与公开,我们终于有机会对这样一系列“开山之石”地位武器系统的具体构成、布置情况与实际应用效果一探究竟。在“3T”导弹专题的最后一章,笔者将重点对“3T”作为一整套武器系统的具体设计、现实应用、实战效果与后续改进加以梳理与分析,将“熊蜂计划”十余年之久研发成果的真实历史意义尽可能地给予一个客观而全面的简要描绘与分析。

“3T”导弹所用的导弹发射系统(GMLS)按照美国海军官方定义,舰载导弹发射系统即是军舰上用于存储并发射导弹的专门设施。其不仅必须具备装填发射导弹的能力,也要能够在必要情况下将待发弹退回存储区域(训练或是取消发射时)。这一套系统远不只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甲板以上的发射器部分,还包括供弹系统与发射控制系统:发射器负责导弹的发射与火控装定,供弹系统负责导弹的储存与装填工作,控制系统则负责指挥与协调全系统内的这些工作以确保其正常运转。随着垂直发射系统的普及与微电子集成技术的进步,如今这三大子系统已经可以相对集成在舰上相对紧凑而集中的位置。但如果回到“3T”系统研发服役的那个年代,导弹系统的部件往往能够遍布全舰并占据巨大的舰体空间。也正因为此,将这些冷战时代的巨大发射系统单独拿出来描述,同样有助于我们对当时的技战术条件与考虑有一个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3T”导弹采用了美国第一代实用化导弹发射系统,“黄铜骑士”“小猎犬”与“鞑靼人”这三款导弹各自适配三个彼此不同而又存在共通的导弹发射系统系列,共同组成了美国乃至整个北约盟国20世纪50至70年代导弹防空舰的主要火力单元。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美国海军的武器装备具有非常严密复杂的型号体系,无论是导弹系统本身还是其所包含的每一款子系统,乃至更下层的次级子系统都拥有自身的一套型号序列,比如Mk4、Mk9、Mk10均为“小猎犬”导弹所用的发射系统,却均采用Mk5型发射器,而供弹系统则又彼此区分为Mk4、Mk9与Mk10三款,至于控制系统则更是分为Mk7与Mk8等……因此在认识这些型号时务必先确认其具体类型,再对其自身的型号序列进行梳理。尤其是应当着重区分“导弹发射系统”与“导弹发射器”两大概念间的区别,比如至今仍在全世界广泛服役的Mk13型导弹发射系统经常被称为“Mk13型发射器”,这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Mk13是整个系统的统称型号,我们一般所指发射器其实是其单臂发射架子系统,其型号根据系统亚型不同可能是Mk或Mk。为了便于区分,本文后续提到型号时都会尽可能在其后注明具体是属于发射系统还是子系统。开天辟地:“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系列先前已经提到,“小猎犬”作为“3T”中事实上最早完成研发,也是全世界最早服役投入使用的舰空导弹,后来,也是美国海军最为广泛列装、全系统延续最为长久的舰空导弹系统家族。也正因为此,其配套的导弹发射系统也经历了从探索到成熟、从原始到完善的整条发展脉络。“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的这一系列最早可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Mk1开始,经历中间Mk4、Mk8与Mk9的发展,并最终在枝繁叶茂的Mk10导弹发射系统家族中发扬光大。X-5型发射架在二战刚刚结束的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海军对导弹本身的概念认知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罔更别说成系统作战的导弹发射系统。由于当时海军所能接触到的最直接产品主要为缴自纳粹德国的V-1、V-2等导弹或是自己新近方才造出原型的“云雀”“小乔”等原始导弹,而它们也主要采用滑轨或垂直发射架发射的形式;受此背景影响,最早的舰载导弹发射系统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简陋性与原始性特征。“小猎犬”导弹最开始采用的发射器是X-5与X-7型双臂发射架,于年投入使用,用于导弹研发阶段的陆上与舰载全系统测试工作。先前提到的,最早承接舰载“小猎犬”系统海上测试工作的AVM-1“诺顿湾”号试验舰就在自己的前甲板上安装了一台X-5型发射架,此时整个“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尚未被赋予过任何统一型号。X-5型发射架从一开始就为舰载用途设计,其座圈都是基于海军原本大量普及装舰的四联装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座圈设计修改而来以满足适装性。这一造型低矮的发射装置具备基本的俯仰旋转机构,并以后部一道横梁连接左右两根平行发射臂,导弹将以吊挂形式固定并直接从架上点火发射。导弹发射架本身没有装填能力,需要依靠一辆修改自美国陆军所用的M-22型升降式装卸车而来的X-5型装填车将待发弹由储运机构运到发射臂正下方,随后依靠车载升降机构将导弹抬至发射臂咬合机构方可完成装填。匆匆设计制造出来的X-5发射架处处都充斥着简陋感:其俯仰与方向机构的全部设备与管线均裸露在外,亦不具备任何自动抑或半自动装填手段,其实战效能可想而知。然而美国海军也正是靠着这种原始装置,在“诺顿湾”号上完成了“小猎犬”导弹最初的大量发射试验,为后续研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X-5型发射器同样也是所有“3T”导弹发射架乃至发射系统的祖先,其吊挂固定与架上发射的“零长式发射架”设计从此以后便得以被一直沿用,连Mk41垂直发射系统出现之前的最后一款倾斜发射系统Mk26,其包含的双臂发射架也依然采用吊挂固定与零长发射架设计。集成整合:Mk1型导弹发射系统“小猎犬”从“诺顿湾”号成功飞离不到5年,海军第一次将这款新生导弹系统实战验证性质装船工作也开始了,这就是先前提到的EAG-“密西西比”号战列舰的导弹化改装项目。此时导弹系统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个系统与先前“诺顿湾”号上“各自为战”的发射架、装填车辆与遥控设备的松散组合相比也终于完成了集成整合。美国海军第一款投入现役的完整舰空导弹发射系统——Mk1型导弹发射系统终于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Mk1系统包含了一款基于X-5发射器改进出的Mk4型双臂发射架与完整的Mk1型供弹机构,发射控制设备也有了专门的舰上空间进行安置并与其他发射系统子系统相连。Mk4型发射架虽然沿袭了其前身X-5发射架的各类简陋设计与外形,却终于具备了自主装填能力:Mk1供弹机构位于发射架以下的甲板室位置,主要包含两套水平升降机构负责提弹供弹,工作时甲板上的装填口舱门左右对开,甲板下的导弹则以水平姿态向上提升出来与发射架上的固定机构接驳,然后由人工辅助完成固定——这事实上就相当于在甲板以下安装了两辆固定的X-5型导弹装填车。如此一来,导弹系统终于摆脱了先前依靠卡车的甲板上露天供弹方式,具备了后来全自动装填机构的最初雏形,并实现了完整武器系统具备实战能力所必需的供弹机构与发射架协同工作能力。Mk1系统以背负式布局在“密西西比”号上安装了两套,在—年的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小猎犬”导弹舰载系统服役前必要的实战评估工作。当然,即便以当时的眼光来看,Mk1也仍然存在显而易见的简陋性。其设备与管线依然不加遮盖地完全裸露在外,这在验证用途中自然可以接受,但实战条件下的复杂环境与严重外在威胁均使得发射架,乃至整个发射系统极易受到环境腐蚀甚至弹片毁坏,可靠性与生存性严重不足。人工辅助的半自动供弹系统在摇晃的海上条件下同样效率低下,更不要提装满燃料与高爆战斗部的导弹长期暴露在外装填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殉爆风险源。如果要让“小猎犬”系统真正成为一款具备实际作战效能,而且是高效的武器系统,已有的导弹发射系统势必须进一步加以改进。走向实战:Mk4型导弹发射系统年11月1日,“波士顿”号重巡洋舰完成加装“小猎犬”导弹系统的改造,作为导弹重巡洋舰重新加入美国海军服役。这一款全新的导弹军舰基于二战期间建造的“巴尔的摩”级火炮重巡洋舰,在拆除了后主炮塔并加装相应导弹武器系统与电子设备后改装而来。接受这一改造的“波士顿”号与“堪培拉”号两舰也被统称为“波士顿”级,它们安装的则是Mk4型导弹发射系统。整体设计超前的Mk4型导弹发射系统是第一款真正具备实战作战效能的“小猎犬”(也是“3T”的)发射系统,具备了封闭式Mk5型发射架与完整的Mk4型自动化供弹系统,与先前简陋的Mk1系统相比完全是质的提升。Mk5型双臂发射架采用重新设计的重型焊接钢质基座而非继续沿用40毫米防空炮炮座,下方旋转座圈与柱状枢轴相连,枢轴本身又与左右两侧两根发射臂通过中部耳轴连接(而非X-5与Mk4发射架的后方横臂连接)并承担俯仰,发射架的俯仰与方向机构均采用电动液压驱动,驱动系统本身又被封装在柱状枢轴顶端的盒状结构内;两根发射臂可以在驱动机构驱动下依据控制指令自由俯仰旋转,并依然采用吊挂方式固定待发导弹,但其滑轨不再通过升降机构接收水平姿态下的导弹并通过人力辅助才能完成装填,而是直接与下方供弹机构伸出的滑轨接驳并自动接受后者送上来的待发弹自行完成导弹固定。Mk5型发射架不仅负责导弹的发射工作,还要根据火控系统命令指向导弹的初始发射方向与俯仰角,并将初始火控数据装定入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也是日后所有“3T”导弹发射架所需履行的职能。Mk5型发射架再也不是从前那套基座从防空炮改出来,机构管线裸露一气的测试场仪器,而是一款设计复杂、具备实战能力的发射架子系统。也正因为这一款发射架的表现能够满足美国海军要求,不仅Mk4发射系统采用,此后所有“小猎犬”导弹发射系统也都沿用了Mk5型双臂发射架(当然,也可能是出于通用性的考虑)。Mk4型供弹系统更是整个发射系统中的亮点。这款供弹系统完全位于甲板以下的封闭空间,包含导弹弹库、装填系统与连接这两者之间的转运机制。其首次采用了“待发弹环”(ReadyServiceRing,RSR)的概念,这一结构位于待发弹库内,由左右两套能容纳36枚垂直姿态储存的整装(弹体与助推器一体的完整导弹)“小猎犬”导弹的旋转储运弹带组成,用于待发弹在弹库内的储存与向装填工位处的转运工作。在装填工作中,待发弹环旋转以使特定待发弹对准位于其与装填滑轨连接处的输送带,同时弹带中段的延伸段也会伸出,将导弹以垂直姿态转至装填滑轨位置。随后导弹弹体还要在装填工位中部的组装平台位置由人工完成弹翼与尾翼的安装工作并进行发射前最后检查;最后在甲板位置的防爆舱门已经打开的情况下,Mk5型发射架转入90度俯仰位置并旋转至使发射臂与下方垂直滑轨对准,后者则向上延伸与发射臂上的滑轨接驳,导弹沿这一完整通道被一路送上发射架完成装填固定。Mk4型导弹发射系统采用了非常先进且高效的整装导弹垂直储运-装填机制,提高装填速度的同时也成功将全系统的体积限制在一个相对可接受的紧凑范围内,其主要占用的仅仅是“小猎犬”整装弹巨大长度所带来的深度,转运路径与弹带长度均不过分,使得长度这一军舰内部空间里最为宝贵的资源没有被过度占用。“波士顿”级在后部以背负式布局安装了两套Mk4发射系统,每套备弹72枚(两套待发弹环各36枚),使得它们拥有高达枚的总备弹量,并因此在理论上具备不俗的火力持续性。但是Mk4系统同样存在不足:垂直整装储存方式虽然压缩了占用空间,却也造成了定期抽检的不便,这对于当时可靠性不高尚需频繁检查的导弹来说自然操作不便;Mk4系统也单纯是为了早期BW型号的“小猎犬”设计的,其尾翼与弹翼共计8套翼面需要人工组装,客观上对装填速度制约不小(人工组装弹翼需要11秒左右的时间),且让全系统的人力需求产生不必要的增加。除了“波士顿”级导弹重巡洋舰,Mk4型导弹发射系统还创造了“3T”发射系统中最早的出口记录:同属二战期间老舰的意大利“朱塞佩·加里波第”号轻巡洋舰同样选中了“小猎犬”导弹与Mk4型导弹发射系统用于自身的导弹化改装工作,作为意大利海军的现代化项目一环。

(未完结)

若感兴趣,请购买正版《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导航与控制

点击购买《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iaozhicarc.com/zllbb/8557.html